【广东科技报】第九届中国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高峰论坛召开
本报讯(记者 胡漫雨 通讯员 章震)为深入贯彻大食物观、大农业观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12月16日—18日,由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国家微生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的“第九届中国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高峰论坛暨“十三五”、“十四五”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专项科技成果交流研讨会”在广州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微生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广东省科协副主席、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担任大会主席,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研究员李宁任大会副主席。广东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原主任、研究员郭俊,省科学院党委书记廖兵,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刘建清,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龚建文、省科协副主席林晓湧参会并致辞。
吴清平致辞表示,“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我国在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实现了应用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与重点产品研发的突破。这些成果不仅保障了公众健康,也提升了食品安全与营养水平,为构筑健康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当前正处在布局“十五五”科技规划的关键时期,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加强食品安全科技领域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我国食品科技发展,同时可为具有“珠江水、广东粮”美誉的广东食品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研讨会上,吴清平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教授陈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培武,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和等多位院士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吴清平在演讲《中国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科学大数据库创建及其在绿色生物制造中的应用》中指出,构建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急需加强自主可控的微生物菌种基因大数据库的顶层设计,加强微生物育种关键技术攻关,这对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微生物高科技产业竞争中为我国争取战略主动具有重大意义。近二十年来,团队建立了中国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科学、中国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科学、分析微生物资源和健康功能微生物资源等大数据库,研发了一系列战略先导技术,在食药用菌、微生物安全与功能评价、病原微生物防控和健康功能微生物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成果。
陈坚、李培武、黄和分别作了《食品生物合成:机遇与挑战》《大豆油料提质固氮绿色增产新途径-ARC合成生物耦合技术》《合成生物学赋能食品制造,助力大健康产业升级发展》报告。
本次学术研讨会设置了三个分论坛。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刘兆平、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峰、佛山大学副校长曾新安等专家在“食品未知安全风险高效防控论坛”作学术报告。大连工业大学食品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谭明乾、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汪少芸等专家在“食品营养功能与健康干预论坛”作学术报告。浙江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郑斌、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芳、浙江大学教授罗自生等专家在“新食品资源与绿色生物智造论坛”作学术报告。
本次活动在高校和各科研机构的基础上,也邀请了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公司、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1家食品生产及检测服务企业代表分享研究成果与经验。这些企业的参与,不仅为大会带来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实践案例,也为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搭建了合作的桥梁。活动期间还举行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安全与营养技术合作中心合作协议书”签约以及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企业联合实验室、合作项目的签约仪式,转化落地重大成果,为我国特别是广东省的食品产业发展注入新质生产力。这些项目合作协议的签署不仅加强了不同科研平台间的合作,也建立了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
论坛汇聚了国内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领域的顶尖智慧力量,全国各地5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共享学术盛宴,与会人员围绕食品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科学大数据的构建、食品安全保障、未来食品制造与精准营养等前沿议题,共同探索我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深度融合,为广东省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产业的发展明晰方向、把握机遇,为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