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成果1:热带亚热带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分类及资源应用

通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科技部等国家级项目28项,系统开展了热带亚热带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分类研究,共采集标本3万多号,发表新种90多种;并对多个真菌类群开展了深入的系统分类学研究,重建了相关科属的系统发育树,编写完成了《中国真菌志.粉褶蕈科》、《中国真菌志.蜡伞科和光柄菇科》及《中国大型真菌资源图鉴》等专著,为我国真菌资源研究及开发提供了支撑。

在我国开创了毒蘑菇毒素基因研究领域,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引起毒菇中毒死亡的主要剧毒毒素的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技术,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毒蘑菇鉴定的国家标准,为毒蘑菇中毒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

成果2:热带亚热带微生物资源的发掘、保护和共享利用

先后通过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围绕微生物资源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中问题,从创新微生物资源研究核心技术着手,建立了微生物资源分离、筛选和保藏技术体系;致力于发掘和整合功能微生物资源,建成了华南地区最大的菌种保藏中心,保藏菌株11万余株,显著增加了我国微生物菌种数量和多样性;有效地突破了传统技术瓶颈,提升了我国微生物资源研究的国际竞争力和行业总体水平;所分离筛选获得的菌种在我国农业领域70%以上的科研生产行业获得广泛应用;制定国家标准4项;发表论文38篇,其中SCI收录13篇。部分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建立的菌种保藏中心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定为国内第三家国家专利菌种保藏机构。

成果3:食品微生物安全快速检测与高效控制技术

在国家863、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项目的支持下,系统调查全国代表性地区食品中主要致病菌污染状况,建立起全国最大的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大科学数据库,揭示了我国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布规律、风险水平、可能污染途径以及主要的基因型,研究了新型大宗食品工业消毒剂及防腐剂的消毒和防腐机理,为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溯源和研制新型高效消毒剂防腐剂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研发出系列化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生物快速检测、高效控制技术。共发表论文15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2篇;授权专利26件,其中发明专利23件;主持国家和地方标准制修订4项,特别是牵头制定的GB4789.28,是我国首个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微生物培养基和试剂质量要求,显著提升了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水平。部分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在全国70%的食品、饮用水企业及科研院所推广应用,有效解决了食品安全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显著推动我国食品安全科学理论不断提升和产业健康发展。

成果4:水体复合污染的多界面微生物强化治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在国家“973”、“863”、国家基金重大专项等18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资助下,首次提出了多界面强化微生物降解脱毒代谢网络的创新理论;发明了智能化液-液界面捕获降解脱毒技术,创建了泥-水界面土著功能菌呼吸活性定向调控技术,自主研制了多介质固-液界面耦合驱动的强化治理技术与装备,攻克了复合污染水体治理工程药耗和运行成本高的行业性共性难题。共获授权有效国家发明专利32件;发表论文133篇,其中SCI论文78篇,他引2766次;制定3份国家标准和4份环保技术文件;研制了17种核心技术产品,10种为高新技术产品;已成功治理我国及东南亚地区超过1218万亩养殖水体,其中包括我国约30%养殖池塘。部分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为我国及“一带一路”国家水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创新性积极贡献。

成果5:食药用菌工厂化生产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

通过承担国家科技支撑、国际合作等项目,系统调查和收集包括非洲、东南亚以及全国各地的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食用菌资源,构建了国内最大的野生食药用菌种质资源库及数据库;筛选出46种具有活性功能的新品种;针对食用菌工厂化能耗高的问题,首创食用菌栽培房专用热泵、热回收和水帘原理的温度调控节能技术;研制出食药用菌基因指纹快速鉴定新技术,使鉴定时间从数月减少到半天,部分成果获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成果已推广到全国50%以上的食药用菌生产企业及数万家农户,解决了我国食药用菌生产、加工过程中面临的种源短缺、污染严重等问题,显著提升了食药用菌行业的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