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第九届中国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高峰论坛举行
【科学网】第九届中国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高峰论坛举行
作者:朱汉斌,章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2/21 11:01:56
12月16日至18日,第九届中国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高峰论坛暨“十三五”“十四五”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专项科技成果交流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吴清平院士致辞。主办方供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担任大会主席,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担任大会副主席。广东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原主任郭俊,广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廖兵,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刘建清,广东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龚建文,广东省科协副主席林晓湧参会并致辞。
吴清平在致辞时指出,当前正处在布局“十五五”科技规划的关键时期,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加强食品安全科技领域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我国食品科技发展,同时可为具有“珠江水、广东粮”美誉的广东食品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研讨会上,吴清平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教授陈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培武,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和等多位院士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其中,吴清平作题为《中国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科学大数据库创建及其在绿色生物制造中的应用》的报告。陈坚、李培武、黄和则从不同角度,分别作了《食品生物合成:机遇与挑战》《大豆油料提质固氮绿色增产新途径——ARC合成生物耦合技术》《合成生物学赋能食品制造,助力大健康产业升级发展》等报告。
本次学术研讨会设置了三个分论坛。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刘兆平、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峰、佛山大学副校长曾新安等知名专家在《食品未知安全风险高效防控论坛》作学术报告。大连工业大学食品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谭明乾、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汪少芸等知名专家在《食品营养功能与健康干预论坛》作学术报告。浙江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郑斌、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芳、浙江大学教授罗自生等知名专家在《新食品资源与绿色生物智造论坛》作学术报告。
活动期间还举行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安全与营养技术合作中心合作协议书”签约以及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企业联合实验室、合作项目的签约仪式,转化落地重大成果,为我国特别是广东省的食品产业发展注入新质生产力。这些合作项目的签署不仅加强了不同科研平台间的合作,也建立了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
据了解,本次论坛汇聚了国内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领域的顶尖智慧力量,全国各地5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共享学术盛宴,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食品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科学大数据的构建、食品安全保障、未来食品制造与精准营养等前沿议题,共同探索我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深度融合,为广东省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产业的发展明晰方向、把握机遇,为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记者黄小桂) 日前,第九届中国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高峰论坛暨“十三五”、“十四五”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专项科技成果交流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活动由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等单位主办,超过5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品领域院士、专家、学者及优秀人才参加。
大会主席吴清平致欢迎辞
本次研讨会设院士论坛、专家论坛、食品未知安全风险高效防控论坛、食品营养功能与健康干预论坛和新食品资源与绿色生物智造论坛五大版块。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吴清平担任大会主席,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研究员李宁,广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廖兵等出席并致辞。
吴清平在致辞中指出,“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我国在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实现了应用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与重点产品研发的突破。这些成果不仅保障了公众健康,也提升了食品安全与营养水平,为构筑健康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当前正处在布局“十五五”科技规划的关键时期,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加强食品安全科技领域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我国食品安全科技领域的发展。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上,吴清平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教授陈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培武,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和等多位院士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吴清平院士在《中国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科学大数据库创建及其在绿色生物制造中的应用》报告中指出,微生物对人口健康、工业制造、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近年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发布支持微生物组研究的国家重大计划,美国大幅度加强对生物大数据和生物高技术出口管控,微生物大数据已经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新战场。研究团队近十年来对全国重点地区的主要市售食品全面系统开展了微生物安全风险识别、全国野生食药用菌资源挖掘、健康功能微生物开发利用等研究,建成了保藏量 16 万株的微生物菌株资源库,建立了中国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科学、中国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科学、分析微生物资源和健康功能微生物资源等大数据库,研发了一系列战略先导技术,在微生物安全与功能评价、病原微生物防控和健康功能微生物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了重大创新成果,有效支撑了我国微生物安全保障和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提升了我国在微生物安全与健康领域的国际地位及影响力。陈坚、李培武、黄和则从不同角度,分别作了《食品生物合成:机遇与挑战》、《大豆油料提质固氮绿色增产新途径-ARC合成生物耦合技术》、《合成生物学赋能食品制造,助力大健康产业升级发展》等报告。此外,李宁等多位数十位专家、学者也在各论坛上作了主题报告分享,与会者就食品安全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技术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讨。
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本次活动除高校和各科研机构外,也邀请了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公司、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1家食品生产及检测服务企业代表一起分享研究成果与经验。这些企业的参与,不仅为大会带来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实践案例,也为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搭建了合作的桥梁。活动期间还举行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安全与营养技术合作中心合作协议书”签约以及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企业联合实验室、合作项目的签约仪式。这些合作项目的签署不仅加强了不同科研平台间的合作,也建立了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为食品行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近日,第九届中国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论坛上,微生物在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领域的前沿应用备受关注。专家提到,植物乳杆菌LP1Z等微生物的筛选和应用能为胃炎等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利用微生物培养得到大量富含蛋白的菌体或利用微生物精准发酵获取高附加值蛋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我国动物蛋白缺口。
植物乳杆菌LP1Z可有效杀灭幽门螺杆菌
近年来,在食品安全领域,食用超加工食品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概率增加的现象引发关注。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传染性强且多药耐药情况严重,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等多种胃部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早在1994年便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为I类致癌物。
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分享,其研究团队发现,长寿人群体内存在的一种植物乳杆菌LP1Z在拮抗幽门螺杆菌和缓解胃炎方面具备较好疗效。研究团队将该植物乳杆菌运用到胃炎患者的治疗试验中,最终发现,它对幽门螺杆菌的杀灭有效率达83.3%,对多重耐药及高毒力的幽门螺杆菌均有强效抗菌作用。
“植物乳杆菌LP1Z等微生物的筛选和应用能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吴清平介绍,微生物基因组是人体总基因组的10倍,是人体生命健康的关键组成,最近10年,其团队发现50余种专利菌株与多种慢病存在关联,相关研究正在持续推进中。
目前,其研究团队已建成保藏量达16万株的微生物菌株资源库,建立了中国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科学大数据库、中国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科学大数据库、分析微生物资源大数据库和健康功能微生物资源大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新技术助力微生物研究和应用。
微生物蛋白能帮助填补我国动物蛋白缺口
肉类是人类获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人口数量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全球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人均需求量和年需求量均显著增长。“我国长期以来存在动物蛋白缺口严重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教授陈坚说。
而合成生物技术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之一。合成生物技术指的是对天然或人工生物元器件进行设计组合,获得重构或非天然的新生命系统的技术。在食品领域,人造肉、人造奶、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等都是合成生物技术的产物。
在陈坚看来,利用微生物培养得到大量富含蛋白的菌体或利用微生物精准发酵获取高附加值蛋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填补我国动物蛋白缺口。“酵母、大型食用真菌等常用的微生物菌种具备来源丰富、生产效率高、产量大、蛋白品质好等特点。”他补充道。
不过,他也表示利用合成生物技术造出的微生物菌种等“科技食品”的安全性不容忽视,进入市场的食品必须经过安全审批流程,保证安全、营养、健康。
现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与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签约成立微生物安全与营养技术合作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签约成立营养素与特殊膳食食品安全及标准研制合作项目。
采写:南方+见习记者 谢望海 记者 吴雅楠 拍摄:南方+见习记者 谢望海
为深入贯彻大食物观、大农业观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12月16-18日,由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国家微生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的第九届中国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高峰论坛暨“十三五”、“十四五”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专项科技成果交流研讨会在广州市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微生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担任大会主席,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研究员担任大会副主席。广东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原主任郭俊研究员、广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廖兵院士、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刘建清二级巡视员、广东省科学技术厅龚建文二级巡视员、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林晓湧副主席参会并讲话。院士们和数十位各领域内的专家与数百位从业人员进行了学术交流,围绕食品产业发展、微生物大数据等研究前沿展开讨论。
微生物、生物合成、大数据……
院士齐聚探讨食品安全前沿热点
“微生物大数据将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新战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在现场分享了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建立的微生物资源库,如中国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科学大数据库、中国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科学大数据库等,能够对微生物进行大数据的搜索、溯源、对比等研究,他还在现场分享了微生物对于幽门螺旋杆菌等致癌物的有效打击。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教授陈坚在现场以《食品生物合成:机遇与挑战》为题做研究汇报,分享了如何推动传统食品色香味形营(养)的挑战,“一个食品提升甜度是很容易的,但是怎么提升甜感?这也是食品合成可以进一步探索的地方。”多位院士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李培武、黄和则从不同角度,分别作了《食品生物合成:机遇与挑战》《大豆油料提质固氮绿色增产新途径-ARC合成生物耦合技术》《合成生物学赋能食品制造,助力大健康产业升级发展》等报告。
高峰论坛成为合作方联动平台
据了解,本次活动除高校和各科研机构外,也邀请了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公司、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1家食品生产及检测服务企业代表一起分享研究成果与经验。活动期间还举行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安全与营养技术合作中心合作协议书”签约以及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企业联合实验室、合作项目的签约仪式,转化落地重大成果,为中国特别是广东省的食品产业发展注入新质生产力。
本次学术研讨会设置了三个分论坛。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刘兆平、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峰、佛山大学副校长曾新安等知名专家在食品未知安全风险高效防控论坛作学术报告。大连工业大学食品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谭明乾、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汪少芸等知名专家在食品营养功能与健康干预论坛作学术报告。浙江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郑斌、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芳、浙江大学教授罗自生等知名专家在新食品资源与绿色生物智造论坛作学术报告。
食品研究创新需要做好科普工作
“技术发展慢,也要看消费者是否了解、认同这个技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在现场强调了向消费者做好科普的重要性,她表示,如果没有消费者的认同,就不能谈市场,更谈不上真正的进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丁钢强也基于现实中的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展开分析,讲述了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摄入的变化,以及如何结合食品行业发展来引导居民更好地选主食和零食。
本次论坛汇聚了国内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领域的顶尖智慧力量,全国各地5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共享学术盛宴,大家围绕食品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科学大数据的构建、食品安全保障、未来食品制造与精准营养等前沿议题,共同探索我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文、图|记者 陈晓楠 实习生 张小悦
【广州日报·新花城】院士专家共议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 “人造肉”要在风味上进一步提升
日前,由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国家微生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的第九届中国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高峰论坛在广州市召开。围绕“向微生物要蛋白”等前沿话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微生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教授陈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培武,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和等多位院士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吴清平院士和陈坚院士还在会议期间接受了广州日报记者的采访。
吴清平表示,近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实现了应用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与重点产品研发的突破。这些成果不仅保障了公众健康,也提升了食品安全与营养水平,为构筑健康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当前正处在布局“十五五”科技规划的关键时期,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加强食品安全科技领域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我国食品科技发展,同时可为具有“珠江水、广东粮”美誉的广东食品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吴清平
吴清平向记者介绍,“大食物观”首次把微生物与动物、植物并列在一起,凸显了微生物在食物制造中的重要作用。构建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急需加强自主可控的微生物菌种基因大数据库的顶层设计,加强微生物育种关键技术攻关。这对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微生物高科技产业竞争中为我国争取战略主动具有重大意义。近二十年团队建立了中国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科学、中国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科学、分析微生物资源和健康功能微生物资源等大数据库,研发了一系列战略先导技术,在食药用菌、微生物安全与功能评价、病原微生物防控和健康功能微生物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成果。
陈坚
陈坚院士向记者介绍,目前,“人造肉”主要由3种类型构成,分别是植物蛋白肉、微生物蛋白肉和细胞培养肉,“植物蛋白肉的风味问题仍需要改良,植物蛋白肉跟真正的肉制品在风味上的相似度只有70%左右,国家现在有一个大的项目,这个项目大概还有两年要完成,希望让植物蛋白肉的风味接近到真肉的90%,”
演讲中,李培武院士、黄和院士还从不同角度,分别作了《大豆油料提质固氮绿色增产新途径-ARC合成生物耦合技术》《合成生物学赋能食品制造,助力大健康产业升级发展》等报告。
本次学术研讨会设置了三个分论坛,汇聚了国内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领域的顶尖智慧力量,全国各地5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共享学术盛宴,大家围绕食品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科学大数据的构建、食品安全保障、未来食品制造与精准营养等前沿议题,共同探索我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深度融合,为广东省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产业的发展明晰方向、把握机遇,为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慧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我国传统农业正从平面二元结构向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元立体高效结构”的新型农业转型,为深入贯彻大食物观、大农业观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12月16-18日,由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国家微生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的“第九届中国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高峰论坛暨“十三五”、“十四五”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专项科技成果交流研讨会”在广州市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微生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担任大会主席,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研究员李宁担任大会副主席。广东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原主任、研究员郭俊,广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廖兵,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刘建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龚建文、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林晓湧参会并致辞。
吴清平在致辞中指出,“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我国在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实现了应用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与重点产品研发的突破。这些成果不仅保障了公众健康,也提升了食品安全与营养水平,为构筑健康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当前正处在布局“十五五”科技规划的关键时期,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加强食品安全科技领域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我国食品科技发展,同时可为具有“珠江水、广东粮”美誉的广东食品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研讨会上,吴清平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教授陈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培武,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和等多位院士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吴清平在演讲《中国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科学大数据库创建及其在绿色生物制造中的应用》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大食物观首次把微生物与动物植物并列在一起,突显了微生物在食物制造中的重要作用,而构建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急需加强自主可控的微生物菌种基因大数据库的顶层设计,加强微生物育种关键技术攻关。这对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微生物高科技产业竞争中为我国争取战略主动具有重大意义。近二十年团队建立了中国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科学、中国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科学、分析微生物资源和健康功能微生物资源等大数据库,研发了一系列战略先导技术,在食药用菌、微生物安全与功能评价、病原微生物防控和健康功能微生物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成果。陈坚、李培武、黄和则从不同角度,分别作了《食品生物合成:机遇与挑战》、《大豆油料提质固氮绿色增产新途径-ARC合成生物耦合技术》、《合成生物学赋能食品制造,助力大健康产业升级发展》等报告。
本次学术研讨会设置了三个分论坛。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刘兆平、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峰、佛山大学副校长曾新安等知名专家在《食品未知安全风险高效防控论坛》作学术报告。大连工业大学食品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谭明乾、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汪少芸等知名专家在《食品营养功能与健康干预论坛》作学术报告。浙江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郑斌、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芳、浙江大学教授罗自生等知名专家在《新食品资源与绿色生物智造论坛》作学术报告。
本次活动除高校和各科研机构外,也邀请了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公司、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1家食品生产及检测服务企业代表一起分享研究成果与经验。这些企业的参与,不仅为大会带来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实践案例,也为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搭建了合作的桥梁。活动期间还举行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安全与营养技术合作中心合作协议书”签约以及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企业联合实验室、合作项目的签约仪式,转化落地重大成果,为我国特别是广东省的食品产业发展注入新质生产力。这些合作项目的签署不仅加强了不同科研平台间的合作,也建立了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
本次论坛汇聚了国内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领域的顶尖智慧力量,全国各地5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共享学术盛宴,大家围绕食品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科学大数据的构建、食品安全保障、未来食品制造与精准营养等前沿议题,共同探索我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深度融合,为广东省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产业的发展明晰方向、把握机遇,为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通讯员:李诚斌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