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资源调查暨未/难培养微生物分离与培养技术研讨会在穗召开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资源调查暨未/难培养微生物分离与培养技术研讨会于20241218日至21日在广州成功举办。本次大会以“培育微生物资源新质生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为主题,旨在推动微生物资源的深度发掘、有效保护及共享利用,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地区的学术交流合作,促进区域绿色创新。

微生物作为地球上进化历史最长、多样性最丰富的生命形式之一,蕴藏着巨大的物种资源和基因资源价值。这些资源不仅是国家战略性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微生物学科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键基础。然而,目前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微生物仍处于难以培养的状态,这限制了对其潜在应用价值的开发。因此,加强未/难培养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以微生物组学、高通量分离鉴定和生物信息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去探索未知领域,并从中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微生物资源。

本次大会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国家微生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清平担任主席;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朱红惠研究员担任执行主席并主持大会。来自全国各地200余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多位知名专家进行了专题报告分享。

在开幕式上,广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廖兵、广东省科协一级巡视员范英妍、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何国威、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李越中以及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阮志勇等致辞,并强调了加强微生物资源研究对于提升大湾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生物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邓子新院士围绕《合成生物科技的颠覆性—以维生素E和番茄红素的创新合成为例》作了大会报告,指出合成生物学已成为我国发展新质生物经济的重要方向之一,呼吁充分利用微生物资源及其代谢潜能来实现重大品种合成工艺上的颠覆性突破。与会专家学者就海洋、农田等生态系统以及盐碱地、沙漠、油田及热泉环境中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特别是针对传统方法难以培养的微生物种类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和技术路径。此外,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主任邓名荣研究员向大会介绍了全球模式菌株库(GTSB)自启动以来的相关进展,并进一步阐述了GTSB的建设远景和共建机制,希望与国内微生物资源领域相关机构专家一道共同努力将GTSB打造成高质量的战略资源库,提升模式菌株资源的可及性,为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和下一轮生物技术革命提供独特资源。

此次会议由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国家农业专利与模式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广东)、广东省微生物学会、广东省食用菌行业协会、农业农村部农业微生物组学与精准应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农业微生物组学重点实验室、CAAS-CIAT可持续农业联合实验室、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益生菌专业委员会等承办,得到深圳普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美谷分子仪器(上海)有限公司、广州明领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旻泉仪器有限公司、布鲁克微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广州市华粤行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市众创未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联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环凯生物集团等大力支持。



附件下载: